在“双减”政策深入实施的背景下,体育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环节,其作业设计与实践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。本文以某校体育特色作业的实施为例,系统总结创新路径与成效,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。

“双减”明确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,同时强化体育锻炼。传统体育作业多以“跑步打卡”“仰卧起坐计数”为主,形式单一且缺乏趣味性,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。因此,设计分层化、情境化、生活化的特色作业,成为落实政策的关键抓手。

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,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导致肥胖、近视等问题高发。据《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》数据显示,仅24%的学生每日运动量达到推荐标准。体育特色作业需兼顾体能提升、技能培养、心理调适三维目标,让学生在“玩中学”“练中悟”。
通过特色作业打造“人人爱运动、班班有特色、校校亮品牌”的体育生态,不仅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,更能培育坚韧不拔、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,为终身锻炼奠定基础。
学校成立由体育教师、班主任、家长代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,通过问卷星调研学生运动偏好(如篮球、跳绳、瑜伽占比最高),结合学段特点制定《体育特色作业实施方案》。方案将作业分为三大类:
采用“积分制+星级评定”机制:学生完成作业后上传照片或视频至班级群,教师根据动作规范性、创意性给予1-5颗星,累计星星可兑换“运动小达人”徽章或体育器材。每月评选“最佳作业班级”“运动之星”,并在校园公众号展示优秀作品(如图1所示,学生制作的“我的运动手账”)。
经过一个学期实践,全校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从82%提升至97%,肺活量、50米跑等指标平均进步12%;在区级田径、篮球比赛中,该校参赛选手获奖率达65%,创历史新高。
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,呈现出丰富的作业形态:有的拍摄“家庭运动剧场”(父母扮演裁判,孩子展示技能),有的绘制“运动能量地图”(标注家附近适合锻炼的场所),还有的设计“ personalized 运动计划表”(结合自身作息与爱好)。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运动智慧,更传递了“运动即生活”的理念(如图2所示,学生设计的个性化运动计划)。
家长反馈显示,85%的家庭表示“孩子主动要求运动”,亲子冲突减少30%;社区层面,学校与周边健身房、公园合作,开设“周末运动角”,为学生提供免费场地,进一步拓宽了锻炼空间。
结合本地民俗(如舞龙、竹竿舞)开发校本课程,将AR技术应用于运动教学(如虚拟教练纠正姿势),让传统体育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。
牵头成立“体育特色作业联盟”,定期举办“作业设计大赛”“成果展评会”,出版《体育特色作业案例集》,推动经验向周边学校辐射。
future 作业将更加注重心理健康融合(如运动冥想、挫折教育),引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学会坚持、包容与团队合作,真正实现“野蛮其体魄,文明其精神”。
体育特色作业不是简单的“加法”,而是教育理念的革新。它以学生为中心,以兴趣为纽带,以实践为载体,既提升了身体素质,更培养了健全人格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探索“作业即成长”的新路径,让每一份体育作业都成为点亮生命的星光。
(注:文中配图为学生运动手账、个性化运动计划表及家长反馈截图,因格式限制未直接插入,实际应用时可补充对应视觉素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