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,“立德树人”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。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,将德育与体育深度融合,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,更能塑造健全人格。本文以德育体育教案高中为核心,系统探讨教案设计的理念、方法与实践路径,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参考方案。

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》明确指出,体育课程需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、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。其中,体育品德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,涵盖诚信、合作、责任等德育内涵。通过体育活动传递德育理念,能让学生在锻炼中体会规则意识、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,实现“体魄强健”与“品格高尚”的双向成长。
传统体育教学常侧重技能传授,忽视德育渗透。而德育体育融合教案通过情境创设、任务驱动等方式,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运动体验。例如,在团队项目中引导学生学会包容与沟通,在耐力训练中磨炼意志品质,使学生在“做中学”“练中悟”,真正实现“育体”与“育心”的统一。
优秀教案需明确“三维目标”:
示例:在“排球垫球”教案中,可将目标细化为:“掌握正面双手垫球技术(技能),通过分组练习培养团队配合意识(过程),感受集体活动中互助共赢的快乐(情感)”。
选择兼具运动性与德育性的项目是关键。推荐以下方向:
案例:设计“校园定向越野”教案时,可设置“环保任务点”(收集垃圾兑换积分),将生态德育融入体能训练,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。
打破“教师示范—学生模仿”的传统模式,采用多元化教法:
备课时需深入分析教材,找到德育与体育的结合点。例如:
同时,准备德育素材(如名人故事、励志视频),为课堂注入精神养分。
课堂环节需环环相扣,让德育“润物细无声”:
如图1所示,某高中教师在篮球教学中,通过“无运球传球”游戏,强制学生用语言沟通战术,有效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,图中可见学生围圈讨论 strategy 的场景。
布置实践作业,推动德育内化。例如:
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保障效果的关键,需兼顾“体”与“德”:
| 评价指标 | 观察要点 | 评分等级(1-5分) |
|---|---|---|
| 团队合作 | 积极沟通、主动帮助同伴 | □1 □2 □3 □4 □5 |
| 抗挫折能力 | 面对失败不气馁,主动调整 | □1 □2 □3 □4 □5 |
| 规则意识 | 服从裁判、尊重比赛秩序 | □1 □2 □3 □4 □5 |
课题:《形神兼备学武术,内外兼修塑品格》
教学流程:
此教案将武术技术与武德教育结合,让学生在习武中懂礼、尚义,实现了“武魂育人”的目标。

德育体育教案的设计,本质是寻找“运动”与“育人”的最佳契合点。教师需立足学生发展需求,挖掘体育项目的德育潜力,通过科学设计、灵活实施与多元评价,让每一节体育课都成为“育体铸魂”的生动课堂。唯有如此,方能培养出既有强健体魄,又有高尚品格的新时代青年。